“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古老的农耕诗句描绘了传统农业的辛勤与收获。而在当今时代,农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字化技术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广阔的田野,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潍坊昌邑,一场数字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正在精彩上演,由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潍水云境·数字农科示范园成为了这场变革的生动样本。
走进园区,坐落有致的科技大棚让人目不暇接。“园区集成智能温室种植、垂直农业、农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形成了草莓工场、多态栽培、番茄世界、欧洲切花四大特色片区,目前已建成智能连栋温室30万㎡、在建19万㎡。”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明新告诉记者,园区年产番茄1200万斤、草莓40万斤、花卉150万株,不仅为市场供应大量优质农产品,更成为昌邑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标杆项目,彰显出强大的产业引领力。
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敏锐捕捉政策机遇,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毅然开启现代设施农业的变革之路。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数字化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引擎”。“以前种地看节气、靠经验,现在靠的是数据模型,从苗期温控到花期光控、再到果期水肥,通过引进豪根道智控系统精准调控每一个环节,制定每一个生长阶段的管理方案,为作物生长提供最理想的环境条件。”于明新介绍说,正是因为园区对数字化的应用,打破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让农业生产告别经验依赖,迈向精准科学的新阶段。
数字模型驱动下,示范园农业生产交出亮眼成绩单。“以saopolo番茄为例,每平方米年产量高达25公斤,南宫28按每公斤15元计算,每亩产值突破25万元。”于明新告诉记者。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巨大提升,更标志着农业从“靠天吃饭”向“靠智慧增收”的华丽转身。这场数字化变革为潍坊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双提升,助力现代农业向创新驱动、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转型,南宫28进一步擦亮潍坊农业品牌的市场名片。
在昌邑市潍水云境·数字农科示范园,数字化技术如同精密的齿轮,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高效运转,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农业生态。从作物生长监测到环境智能调控,从生产管理优化到质量安全保障,数字技术的多元应用场景,正重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在作物生长与环境管理层面,作物生长模型系统与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协同发力。前者化身“数字农艺师”,每日、每周对作物生长进行细致检测,精准把握植株生长节奏,为后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后者则构建起智能气候网络,依托17个环境气候区的实时监测,对温室内天窗、幕布等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当高温来袭,系统自动通风降温;二氧化碳不足时,即刻补充原料,二者共同为作物营造出理想的生长环境。
除此之外,生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劳工管理系统自动记录温室生产进度,帮助管理人员清晰掌握员工工作效能,实现劳工成本节约超30%;水肥一体灌溉系统凭借双EC、双PH监测调节功能,依据作物生长需求精准输送水肥,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提升了肥料利用率;库存管理系统实时更新生产资料动态,通过智能预警优化资材采购,降低20%左右的成本损耗,园区运营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
“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生产溯源系统成为农产品的“数字身份证”。从温室采摘到包装发货,产品全流程信息均可通过二维码一键追溯,消费者能直观了解种植环境、检测报告等内容。这不仅筑牢了质量安全防线,更使产品销售溢价提升15-25%,同时加速库存周转,降低约3%的损耗,让数字技术为农业发展注入品质与效益的双重动能。
在数字技术强有力的加持下,昌邑潍水云境·数字农科示范园正以“智能工厂”标准重构农业生产逻辑。园区依托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基质重量与作物蒸腾量双重数据感知,实现节水率40%-50%、肥料利用率提升超30%的精准供给;环境控制系统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实时调节温湿度、光照及气体浓度,使调控效率突破50%,带动作物产量跃升20%-30%。同步推进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运用劳工管理系统实现作业全流程可追溯,配合生产溯源系统构建产品“数字身份证”,库存周转率提升30%。
在这场转型升级中,数字技术展现出撬动“经济杠杆”的战略价值。通过肥料节省、能耗压缩、人工成本降低的复合优化,园区综合运营成本削减30%;而依托供应链响应效率提升60%的数字优势,建立起市场需求即时反馈机制。一降一增间形成超线性增长曲线,使每亩产值较传统模式增长3倍,以科技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的模式创新,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昌邑范本。
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昌邑市潍水云境·数字农科示范园充分发挥数字农业优势,从产业融合、人才培育、科技输出到农民增收等多维度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成为现代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范例。
在产业与人才振兴方面,示范园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云境鲜生”等特色品牌,整合博陆山自然资源,开展采摘、研学活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产业新活力;另一方面,与高校携手培育新农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引内培”模式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与技术水平,既为园区发展筑牢智力根基,也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了有生力量。
科技与模式创新则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通过深耕数字农业领域,创新推出以数字驱动植物种植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借助算法精准调控作物生长要素。该模式具备极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新范式,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跃升,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示范园的重要使命。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园区每年每亩支付约1300元的土地租金,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同时吸纳失地农民务工,使其年收入超50000元。“租金+工资”的双重增收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切实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贡献坚实力量。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农业变革的当下,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锚定未来,以高瞻远瞩的规划勾勒农业数字化发展新图景。总投资5亿元的潍水云境?D区稷耕鲜花工场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15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建成后,将年产200万株蝴蝶兰、红掌等高端花卉,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项目依托数字化技术精准调控花卉生长环境,不仅丰富园区产品矩阵,更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着眼长远,集团以打造“中国温室之都”为目标,创新“技术引进—模式创新—链条整合—风险共担”四维驱动机制,计划引入多家荷兰温室设施生产企业,实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同时,积极拓展冷链物流、直播电商等数字化产业链,保障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效率;规划“稷芳花朝节”“明星演艺场”等特色IP,预计年引流10万人次,持续推动“农业+文旅”深度融合。一系列的举措,将全面提升昌邑农业的集群化、规模化水平,吸引资源人才汇聚,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经济迈向多元化增长新征程。
长远规划谋发展,政策护航启新程。昌邑市政府前瞻布局,为集团预留约10000亩设施农业用地,为现代农业长远发展注入“强心剂”。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不仅为打造现代化设施农业集群奠定基础,更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吸引力,为优质农业项目和投资入驻创造有利条件。未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格局的形成,昌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潍水云境·数字农科示范园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昌邑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有力见证。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赋能,示范园用科技与创新书写着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不久的将来,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集团的持续探索下,这里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吸引更多资源与人才汇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数字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