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漾池塘碧染衣,阴阴草树绿成围。当前,山东潍坊寿光市正值三夏农忙时节。连日来,寿光市稻田镇桂河二村的村民们忙着采收芹菜。生机勃勃的叶芹、勤劳耕作的村民与不远处红砖白墙的村落,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在桂河二村村民董兰贞的芹菜大棚里,她正与儿媳忙着采摘芹菜,铲出、摔土、去黄、捆扎,一系列操作后将芹菜窖藏进行二次生长断筋,约60日后鲜嫩清脆的芹菜将搭乘火车赶往天南海北,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菜场与超市内。
今年67岁的董兰贞是位种菜“老专家”,“俺村种芹菜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我从年小的时候就跟着爹娘种芹菜。”擦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董兰贞娓娓道来,“俺们村的芹菜和别处不同,出产以后还得窖藏再存一段时间,以前村里条件差,种在室外产量特别少,也就赚个口粮钱。后来,村里集资建起了大棚,芹菜买卖也就眼见着好起来了,直到烟草上的志愿者来了,帮我们建起了能恒温的大棚,出产的芹菜口味也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寿光市局(营销部)坚持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主动“搭好台”,让农户“唱好戏”,探索盘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引导帮扶村农户在采用现代化技术种植时令瓜果蔬菜,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产业,使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董兰贞的这个大棚占地近3亩,今年立秋前后全部种上了芹菜,“散装的桂河芹菜约16元/公斤,箱装的桂河芹菜约为20元/公斤,这价格比一般蔬菜要高出不少,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说起种芹菜的收入,董兰贞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桂河二村村两委成立产业合作社,与山东潍坊寿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结成帮扶对子,对村内的芹菜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升级,一改过去粗放生产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芹菜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桂河芹菜”的产品吸引力、品牌认知率和市场占有率。在多方努力下,“桂河芹菜”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村里这个褐化砂壤油亮油亮的,因为富含矿物质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芹菜。”,寿光市局(营销部)驻村志愿者徐秀丽介绍说,“桂河芹菜一年是两茬,春节和中秋节前后上市,南宫28现在用冷库来存,就能实现一年四季全年供应。村里现在有500多亩的种植规模,窖藏成熟后在合作社里统一包装,远销福建、北京、浙江、香港等地。”
虽说桂河芹菜特殊的窖藏工艺令其身价大涨,但经过储存、整形和筛选,每棵芹菜的2/3部分将被摘除,这些部分在去除之后往往就贱卖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寿光市局(营销部)志愿者们分外心疼,他们将芹叶二次利用的想法反馈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合作社的成员们与烟草志愿者们一道出去考察、学习,回来后便开始研制芹叶茶、芹菜粉和芹菜果蔬的深加工。
“芹菜叶制作成茶叶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却很难,我们曾经自己尝试过炒茶揉茶,但最终的成品并不理想。”寿光市局(营销部)志愿者张津瑞说道。为了能真正将芹菜叶做成茶,寿光市局(营销部)组织村民代表专门到日照学习绿茶制作工艺,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芹菜叶茶的口感和功效,村合作社将芹叶茶的加工制作委托给了专业制茶企业,而菜农的芹菜田便是最大的原料供应地。
菜农在田间采摘的一片片鲜绿的芹菜叶由村合作社统一收购,再送到制茶工厂进行加工,40公斤鲜叶子能加工出1公斤芹叶茶,而劈下来的芹菜梗,可以制成蔬菜脆片,也可以在新工艺下变成了浓缩的芹菜粉。桂河芹菜叶“边角料”不再被浪费,而是摇身一变成为新产业的致富原料。如此一来,菜农有了新的收入渠道,桂河村的芹菜产业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如今,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与村两委着力打造的以“桂河芹菜”为代表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新型智能温室、立柱式栽培技术、无土气雾栽培、绿色控害控湿防病技术、绿色化种植餐厅建设等多项技术运用其中,不断提高了桂河二村的农产品品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以产业增效带动乡村致富,让乡亲们在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局长、经理毛东伟表示。
寿光市桂河二村的甜瓜采摘园中,一个个硕大滚圆的甜瓜挂满枝头,煞是喜人。农户们穿梭于瓜林间,忙着摘果、分拣、装箱。林下三五成群的土鸡结伴采食野草和小虫,俨然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风景画。
“村里来了会卖货的好书记,短短几个月,就把村民积压的600多公斤甜瓜销售一空。我们这些村干部最头疼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桂河二村村委会主任董海清如是说。董海清口中会卖货的好书记,是寿光市局(营销部)选派驻桂河二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郑益德。
2023年10月的一天,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委员代表和郑益德来到桂河二村调研,他们和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在与村民沟通中得知,村里还有600多公斤甜瓜滞销,在详细了解了这些滞销农特产品的情况后,寿光市局(营销部)决定把解决滞销农产品作为帮助村民干得第一件大事,组织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在朋友圈发布求助信息。
在信息发出去的五天后,好消息随之传来,一位水果批发商对桂河二村的甜瓜非常感兴趣,郑益德马上带着样品驱车几十公里前去洽谈,但第一次的会面并没有达成收购意向,批发商对甜瓜的品种不满意。郑益德并不灰心,他多次上门与批发商沟通,介绍甜瓜的口感优势和无害化种植特点,对方被郑益德的坚持所打动,“你能用心为老百姓做这件实事,这批甜瓜我就收了,只要以后能有更多迎合市场需求的品类,我愿意和咱们村长期合作。”
“把滞销的产品卖出去只是救急之举,更重要的是生产出迎合市场需求的品类。”郑益德说道,“我们与村党支部走访了章丘、沂水等地考察产业,综合考虑村里的土壤、气候、经济等条件,在种植羊角蜜和博洋的基础上,引进香妃、八里香、长香玉、绿宝石这几个品种,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在开发种植中,驻村工作队们还摸索出了创新化的作业模式,采用“一茬香菇,一茬香瓜”的种植策略,在春初种植采收香菇后,土壤里会留有菌渣,这种有机菌肥能滋养土壤,为后续甜瓜的生长“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工作队的志愿者们严格把控选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每个环节,开辟出“试验田”尝试人工授粉技术,保障果实品质的同时促进果实产量提升。
在果园内,到处可见一群群鸡鸭长势良好,肥壮健康,它们在林间奔走,以农户自配的饲料以及林下的虫子、果实为食。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寿光市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建议村民们在园内发展林下经济,放养土鸡、土鸭、大鹅等家禽在园里生长,园里的草叶和昆虫用来喂土鸡和大鹅,家禽的粪便又为林木提供养料,一方面保障果实的品质,肉和蛋类还能再卖一份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这些散养的家禽日常都在园内吃果实和虫子,补充的饲料是农户用玉米、花生豆自制的,平时也把他们放出去散步觅食,这样养出的家禽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就算简单蒸煮也特别好吃。”村民孙新花骄傲地说道,作为林地产业的受益者,他对自己养的鸡鸭感到十分满意。
禽林互补是一方面,动物产生的粪便除了可以为甜瓜的可持续生长提供肥料,还能将多余的粪便收集起来制成肥料对外销售,既减少了排泄物对环境带来的负担,也多了一条让农户增收的路子。通过对鸡的粪便进行合理利用,南宫28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我们还决定与知名电商合作,通过“农地云拼”“产地直发”模式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消除中间流通环节,以更透明的价格吸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力,不断激发村内产业发展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面对未来,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局长、经理毛东伟充满信心。
发展特色产业,福泽十方百姓。秋日里的桂河二村硕果累累,多元产业展现出强劲活力,桂河二村的蜕变是寿光市局(营销部)发挥“领头雁”作用、振兴乡村经济的生动写照,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企担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生动写照。(通讯员:李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