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诉说千年往事,智能屏幕勾勒未来图景。近日,孝义市崇文街小学师生走进临水古村与智慧农场,在青砖黛瓦与数字屏幕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与科技对话。
晨光微露,研学队伍踏入临水村,仿佛推开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门墩上的牡丹纹样、影壁上的松鹤砖雕,都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快看!那棵树好特别!”循着惊呼声望去,一株三人合抱的古柏与一株碗口粗的槐树紧紧相拥——这便是临水村的“镇村之宝”柏抱槐。虬结的柏枝如巨臂环抱着娇柔的槐干,两树根系在地下交织,枝叶却在空中各自舒展。“柏为父,槐为母”,村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藏着古人对生命共生的哲思。同学们仰首凝望,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仿佛看见时光在这里停驻,听见岁月在这里低吟。
转过街角,元代风格的五道庙映入眼帘。飞檐如鸟翼欲展,斗拱层叠似莲绽,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可见“减柱法”营造的精巧与“大额梁”结构的雄浑。“原来课本里的元代建筑不是抽象的概念!”五年级学生李晓雨边记录边感叹,“看这檐角的起翘,扶这墙面的夯土,古人用木石砖瓦写就的建筑智慧,比任何图片都鲜活。南宫28下载”
深宅大院里,三合院的门墩、四合院的影壁、穿堂而过的穿心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传统生活图谱”。门墩上“麒麟送书”的石雕、影壁上“耕读传家”的题刻,让同学们触摸到了“诗礼传家”的文化基因;而院角老井旁斑驳的辘轳、屋檐下垂挂的红辣椒串,则流淌着最温暖的烟火气。“原来传统村落不仅是房子,更是活着的文化记忆。”六年级学生王浩宇在研学手册上写道。
如果说临水村是“大地的史书”,那么智慧农场便是“科技的诗笺”。当研学队伍走进这座“农业硅谷”,6米高的“蔬菜大楼”便以震撼的姿态闯入视野——玻璃穹顶下,传感器如星辰般密布在植株上方,实时捕捉着温度、湿度、光照的细微变化;中控大屏上,数据流如溪涧奔涌,精准调控着每一寸空间的“微气候”。
“这是会‘说话’的蔬菜!”在无土栽培区,同学们围着一株在旋转滚筒上舒展叶片的京水菜惊叹。金属架构间,管道如银链纵横,菜苗的根系浸在透明营养液中轻轻舒展;鱼菜共生系统里,锦鲤甩尾搅碎一池碧波,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与生菜的翠色交相辉映;最令人称奇的是气雾栽培区——2000余株叶菜悬空于离地半米高的栽培架上,细密的水雾在根系间氤氲,宛如给植物披上了一层薄纱。“没有土壤,没有泥土的芬芳,它们怎么长得这么好?”三年级学生陈若琪凑近观察,“原来科技能把课本里的‘无土栽培’变成现实!”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智慧农场用一组组数据、一台台设备,为同学们揭开了现代农业的神秘面纱。当看到传感器实时上传的数据在中控室“跑”出最优解,当触摸到金属栽培架上传来的微微震颤(那是水泵工作的节奏),孩子们忽然明白: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冷存在”,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力量”。
这场研学之旅,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也是一场拥抱未来的科技启智。在临水村的青瓦深巷里,同学们触摸到了传统建筑的智慧、感知到了乡土文化的温度,更在心底种下了“传承文化根脉”的责任感;在智慧农场的银屏绿海中,他们见证了科技对农业的重构。领略到了创新对生活的改变,更在眼中点燃了“探索科技未来”的热情。
“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要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成长。”崇文街小学副校长郭雪晶说道,“当历史的厚重与科技的鲜活在孩子们心中交织,文化的根须会更深地扎进土壤,创新的萌芽也会更茁壮地向上生长。”
“这次研学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学生王馨瑶兴奋地分享道,“它让我明白,传统与现代可以如此和谐地交融,文化与科技能够彼此照亮。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为我的未来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古村的青瓦上,也映照着智慧农场的玻璃穹顶,这场跨越时空的研学之旅落下帷幕。但传统文化的根脉与科技创新的火种,已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等待着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记者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