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情”监测杆矗立在万亩青纱帐中,村民用手机便能遥控灌溉系统,200斤的南瓜长在无土栽培架上,东大阳堤村138处高清摄像头实现全域安防联网,新乡正以科技为当代农业文明加上注脚。
7月31日至8月1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南省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新乡市,这个豫北平原扛起大国粮食安全的担当,在中原农谷、平原示范区、东大阳堤村三个坐标上,同步书写着农业强国的时代答卷。
2024年培育优良新品种35个,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10亿斤。一组数字,显示的是中原农谷的使命担当。
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的实验室,显微镜下的小麦胚芽正经历革命性蜕变。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李立会团队,突破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多抗的“普冰03”。2024年10月,“普冰03”生产经营权以666万元“花落”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原研究中心第一个落地转化品种。
2022年,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落地新乡,锚定“一核三区”1612平方公里的发展蓝图,新乡市以国家级种业创新高地的定位,开启了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种业强市的转型之路。
短短三年,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截至目前,中原农谷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引进院士16位,入驻种业企业88家,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178个。
现代农业科技展馆成为创新实力的展示窗口:气雾栽培的巨型南瓜重达200斤,水培荆芥可直接采摘品尝。立柱式、螺旋式等20余种无土栽培模式在此汇集,植物工厂里实现了光照、温湿度全流程智能调控。
“我们将深液流栽培成本降至低于土壤种植成本。”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韩亚伟指着一排葱郁的生菜解释,这项技术破解了耕地资源约束,为都市农业开辟新路径。
田间矗立的银色集成杆上,高清摄像头缓缓转动,智能雷达扫描着方圆20公里内的虫情,杆底延伸的传感器深入土层,实时回传墒情数据这是农田旁的“六情”监测站,这些“智慧合杆”构成农田的神经网络。
“六情”,即苗情、墒情、虫情、病情、肥情、灾情。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南宫28下载“智慧合杆”可以测量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信息,并传输到“中原农谷数智大脑”中,通过数据大模型的计算,将信息发送给农户。
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的郭星介绍,该示范区内建设有标准化农业气象科技监测站,监测站里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植被物候观测系统和遥测式土壤水分监测设备,“目前已构建128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36个自动土壤水分站、9个农田小气候站、7套作物实景观测系统,配套建成24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组成了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网络,最终实现亩均增产100斤以上的成果。”
在数字服务中心,大屏跳动着绿色曲线:虫情预警阈值正常、土壤含水率21.3%、玉米叶面温度33℃郭星说:“每根智慧合杆都是农田医生,发现病害自动启动精准施药,农户不出家门,通过App就能浇水、施肥。”
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余万亩。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从“土里刨食”到“科技种田”,连年稳产增收的背后,是河南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显著提升,更是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硬实力”支撑。
在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智能充电车棚里电动车有序停放,文化广场上老人打着太极。
讲解员王培从小在村里长大,她说:“十年前,这里还是车辆乱停、电线乱拉的典型。”
转变始于村支书陈来胜的“破题三招”:村民代表提案制收集需求,规范小微权力清单,引入数字治理平台。
在该村数字控制中心,三维地图上跳动着红黄绿三色光点。“红点代表燃气泄漏预警,黄点是设备故障,绿点是正常状态。”管理员展示着“数字东大阳”系统的治理魔法:当村民推电动车进电梯时,AI识别自动停运;高空抛物刚离手,警报已传至指挥中心。
这套耗资数百万元的系统,源于陈来胜赴江苏张家港、武汉百步亭考察后的决心:“要让城市智慧治理经验在农村落地生根。”
数字化更渗透进村民日常。在农家书屋,自助借阅机实现“扫码即读”;党建电视平台推送三务公开信息;垃圾分类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支撑起这一切的,是新乡县探索的“五个起来”振兴路径通过健全组织活治理、壮大产业鼓钱包、科技创新亮底色,该村先后斩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项荣誉。如今村民年收入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从中原农谷的种业“破冰”到平原示范区的“云端”农田,从东大阳堤村的智慧社区到新乡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4元,较去年增长5.4%,“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驱动”的现代化路径,正是河南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新乡这座豫北城市交出的农业强省答卷:当农谷的麦浪翻涌向天际,当智慧乡村的灯火次第点亮,古老的中原大地正以先进的农业形态,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