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西安工业大学“耘芯智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队于7月中旬赴陕西省镇安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教师孙钟伟副教授的带领下,6名来自不同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共同组建的实践队,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现状,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社区,用专业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镇安样本”。
7月12日,实践队抵达此次调研的核心站点——镇安县回龙镇梓桥沟农业科技园。刚进入园区,恒温气雾大棚内的现代化种植方式——无土栽培景观便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圣女果、哈密瓜等果蔬在立体种植架上错落生长,雾化营养液顺着管道精准送达根系,颠覆了传统农耕的土壤依赖模式,实现了土栽培质效双提升。“通过中央智能控制,可以调节整个园区内的植物通风系统、除菌系统和营养输送系统等。采用智能的控制系统能让产量提升7倍,立体的种植方式则能够使土地利用率增加5-7倍。”园区技术人员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重塑之力。南宫28登录入口
之后,队员们参与了大棚采摘等体验活动,在躬身劳作中近距离观察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场景,切身体会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深刻变革。“亲手摘下无土栽培的圣女果,才真正理解‘新质生产力’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让土地焕发新生的实践力量。”实践队队员夏敏在实践日志中感慨道。这种参与式调研正是实践队秉持着“既用理论视角观察实践,又以实践反哺理论思考。”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
7月14日,在与园区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实践队了解到,该园区通过“电力+设施农业”的融合模式,实现了温控、灌溉等环节的智能化调控。针对智慧农业大棚的用电特点,国网镇安县供电公司以精准化的电力服务举措,为大棚的持续稳定运转筑牢了能源保障防线。队员李亮亮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电网升级+农技推广’模式,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
7月15日,实践队一行来到回龙镇人民政府,与镇长王西围绕智慧农业发展展开深度交流。王西介绍,镇安县以梓桥沟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构建了“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培育、板栗核桃种植”等五大特色产业板块,通过政策扶持与科技投入,推动了高效的人工种植方式、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为现代农业的组织方式提供了新的范本,更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已带动30余名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切实拓宽了乡村富民增收渠道。实践队队员赵钰洁指出“技术下沉需与农民技能提升同步推进”的观点,得到对方认可。
7月16日,队员们转赴岩湾社区居民委员会,用走访的方式收集调研信息。“以前种玉米亩产千斤就算好收成,现在大棚蔬菜一亩能挣三万块!”村民夏大叔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在入户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尽管智慧农业效益显著,但部分老年农户仍面临“技术门槛高、接受度低”的现实困境,这一发现为实践队后续提出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既见证了智慧农业带来的变革,也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智慧,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土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未来,“耘芯智种”实践队将持续关注镇安农业发展动态,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沃土落地生根贡献青春力量。(文案及图片/褚双莹 李亮亮 赵钰洁 社会实践队指导教师/孙钟伟)
运营维护:陕西和之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律顾问:陕西法正平安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平安技术支持:西安恺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